春秋時期,晉、楚百年爭霸,晉國綜合實力強於楚國,所以在長期爭霸中往往晉國處於上風,楚國幾乎只有在楚莊王時期佔優,到了春秋後期,晉國內鬥嚴重六卿之間相互傾軋無力處理對外爭端。雖然說晉國由於內鬥嚴重而無法對外爭霸,但是並不是說晉國就衰落了,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只要晉國抖一抖,天下仍然要顫抖的!
經過不斷混戰,晉國最後六卿只剩下三家趙、魏、韓,其中魏國繼承了晉國最富庶的地盤,平原面積最為遼闊,人口也最多。
而且魏國在三家分晉獲得諸侯地位之後,眼光也更高,他先天下之先而先,敢任用賢能之人變法,任用了李悝、翟璜、西門豹、吳起等一批人才,所以魏國在一潭死水的戰國初期之中率先崛起,帶領趙、韓二國一起組成三晉聯軍一起擴張,魏國也由此率先稱霸於諸侯!
但是,在擴張過程中,無論是魏文侯還是魏武侯,他們都發現了一點,那就是向西擴張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向東擴張的難度,向西擴張所要面對的是當時的大國之一的秦國,而向東擴張所要面對的是衛、宋、陳等小國,甚至有的諸侯國僅僅只有幾座或者就一座城池,所以在面對選擇時,歷代魏國國君選擇的都是向東擴張而不是去鉗制秦國!河西之戰後,魏國停止向西擴張,是明智的選擇公元前408年,魏文侯派吳起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後,建立了河西郡,之後魏國在河西主要是經營和防守,幾乎都沒有再向西擴張(再向西就是關中腹地了),但是如果魏國控制了河西,那就把秦國勢力遏制在了洛水以西,秦國再無「出頭之日」,所以這也算是秦魏結仇了。吳起
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,秦國顯然不能忍啊!所以在接下來近一百年的時間裡,秦魏針對河西展開了數次大戰。
秦惠公面對多次失敗後仍然不死心,於是召集全國兵馬,集結了五十萬大軍,立勢必收復失地奪回河西!但是很不幸,他遇到了吳起,在陰晉之戰中,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!
但是有一點很奇怪,魏國已經打敗了秦國的主力,魏軍也深入關中腹地,但是魏國並沒有趁機向西擴張,而是仍然固守河西之地。
很顯然,魏國的擴張戰略已經調整,與其和秦國拚命,還不如去中原打一些小國來得實在!況且秦國大軍只是被擊潰,還有再集結的可能,而陰晉之戰並不像後世長平之戰一樣消滅了敵國的主力。
隨著魏國主力不斷東調,魏國也奪取了黃河以南廣闊的土地,包括後來的都城大梁,而魏國西部地區逐漸的轉為防守了。
但是隨著魏國的不斷擴張,周圍的大國齊國、楚國也都沒閑著,黃河南岸都沒有小國能夠吞併了,大國之間也沒有緩衝,這樣大國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!馬陵之戰——魏國霸權不再隨著不斷地擴張以及趙、韓干涉魏國的王位繼承,三晉之間反目成仇,三晉之間報團改為內鬥了,魏國先後兵圍邯鄲、大梁,但是都被另外一個大國——齊國給壞了好事,面對有備而來的齊國,魏國先後敗於桂陵、馬陵,特別是馬陵之戰中,魏國大將和太子申兵戰死沙場,十萬大軍所剩無幾,其中還包括魏國的王牌主力魏武卒!
事情在馬陵之戰後並沒有完,因為有人「趁你病,要你命」。兩年後,秦國大良造衛鞅統率秦國大軍前來攻打河西,魏國最後一支精銳——河西軍也被衛鞅用計消滅了!
這樣的情況下,本來魏國應該不能「囂張」了,但是魏惠王並不那麼想,他並不想放棄魏國當前的霸業,最後跟秦國打了起來,結果魏國西部領土接連喪失。
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,秦惠文王、秦昭襄王對魏國西部領土步步蠶食,魏國西部安邑、河東、河西全部損失殆盡。戰國中後期魏國東部的擴張雖然魏國在西部喪城失地,但是魏國在東部面對齊楚趙韓的包圍下卻並沒有被消滅,反而在幾次戰爭中「收穫頗豐」,獲得的土地質量遠遠高於損失的魏國西部領土!垂沙之戰戰國中期,齊國強盛一時,此時的魏國淪為二流強國,但是魏國不夠強沒關係,只要站對對於在後面喝湯就行。
公元前301年,齊國以楚國背盟為理由,聯合魏、韓兩國組成三國聯盟大舉進攻楚國,在名將匡章的帶領下,齊、魏、韓三國聯軍勢如破竹,一舉擊潰了楚國大軍,楚國大將唐昧戰死。
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魏國的主將是公孫喜,韓國的主將是暴鳶,他們正是日後伊闕之戰中韓魏聯軍的主將,最後給白起送經驗了……
垂沙之戰中,三國聯軍攻入楚國宛、葉地區,奪取了一大片領土,但是作為主力的齊國卻並沒有佔領這些土地,而是都給韓魏平分了,魏國因此而擴地數百里。
懷王「二十八年,秦乃與齊、韓、魏共攻楚,殺楚將唐眜,取我重丘而去。——《史記》五國伐齊齊國齊閔王繼位後,齊國霸權被推上了一個新高度,所謂「人要亡,必先狂」,齊閔王不僅四處征伐把周邊各國得罪了個遍,竟然還吞併了宋國,這就讓各大諸侯又驚又俱了!
因為之前雖然說也有吞併戰爭,但是那些被吞併的諸侯國都是小國,甚至一些被吞併的諸侯國只有一座城池!
而宋國,並不在小國之列,經過宋康王的擴張後,宋國也是一個「萬乘大國」!
眼看著齊國吞併宋國,各國都坐不住了,誰不擔心下一個就輪到自己?於是在燕國的挑頭下,五國伐齊戰爭打得轟轟烈烈,齊國雙拳難敵四手,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,雖然說後來齊國復國了,但是復國的齊國領土是大大縮水的,且不說吞併的宋國保不住,自身淮北的大片土地也保不住!
而這次,魏國又站對隊伍了,仗打贏了,接下來面對的自然是瓜分勝利果實了,齊國本土大部分是被燕國樂毅佔領,但是新吞併的宋國嘛,距離燕國太遠而離魏國卻很近,所以除了宋國北部陶邑之外,大部分領土完全被魏國給吞併了!當然被吞併不僅僅是原宋國領土,泗上諸侯都被魏、楚兩國瓜分了。五國伐齊後魏國吞併大部分原宋國土地
這樣,魏國的全部領土規模已經幾乎可以和復國後的齊國相比較了!邯鄲之戰後合縱反攻秦國長平之戰後,秦國為了穩住局面不步入齊國後塵,所以和趙國簽下城下之盟後就撤兵了,誰知道後來趙國竟然敢不承認盟約,那秦昭襄王自然是不能忍!於是就發動了邯鄲之戰。
雖然趙國主力在長平之戰中已經全軍覆沒,但是如果邯鄲守不住那就要亡國了,所以趙國一面守著都城,一面向四周求救。
也許是因為國讎,也許是因為家恨,邯鄲奇蹟般的守住了!一直等到了「信陵君竊符救趙」到來,里外夾攻之下,秦軍退走。
其他諸侯看見秦軍並不是不可戰勝,於是紛紛加入了聯軍,這樣,合縱大軍又組成了。
合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,秦國抵擋不住,河東、上黨接連丟失。
在這一系列戰鬥下,魏國也算是站對了隊伍「收穫頗豐」!不僅收復了河東郡(短暫收復,後又丟了)還吞併了秦國陶邑(原屬宋國,後被齊國吞併,五國伐齊後歸秦),此時魏國儼然有一種要恢復霸業的氣象!當然這也算是迴光返照了,算是魏國最後的榮光。
總結:魏國在西部擴張阻力越來越大,當時不可能吞併秦國,所以擴張方向轉向中原,轉向泗上諸侯,雖然在西部丟失了領土,但是在東部獲得了質量更高的領土!魏國向東發展從結果上說並沒有錯,但是秦國的崛起在迅速了,對魏國打擊太沉重了,這就導致了擴張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丟失領土的速度。參考文獻:《史記》《戰國策》《東周列國志》
魏國中原爭霸戰略是錯誤的嗎?絕不是!魏國東部擴張從未停止
春秋時期,晉、楚百年爭霸,晉國綜合實力強於楚國,所以在長期爭霸中往往晉國處於上風,楚國幾乎只有在楚莊王時期佔優,到了春秋後期,晉國內鬥嚴重六卿之間相互傾軋無力處理對外爭端。雖然說晉國由於內鬥嚴重而無法對外爭霸,但是並不是說晉國就衰落了,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只要晉國抖一抖,天下仍然要顫抖的!
經過不斷混戰,晉國最後六卿只剩下三家趙、魏、韓,其中魏國繼承了晉國最富庶的地盤,平原面積最為遼闊,人口也最多。
而且魏國在三家分晉獲得諸侯地位之後,眼光也更高,他先天下之先而先,敢任用賢能之人變法,任用了李悝、翟璜、西門豹、吳起等一批人才,所以魏國在一潭死水的戰國初期之中率先崛起,帶領趙、韓二國一起組成三晉聯軍一起擴張,魏國也由此率先稱霸於諸侯!
但是,在擴張過程中,無論是魏文侯還是魏武侯,他們都發現了一點,那就是向西擴張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向東擴張的難度,向西擴張所要面對的是當時的大國之一的秦國,而向東擴張所要面對的是衛、宋、陳等小國,甚至有的諸侯國僅僅只有幾座或者就一座城池,所以在面對選擇時,歷代魏國國君選擇的都是向東擴張而不是去鉗制秦國!
河西之戰後,魏國停止向西擴張,是明智的選擇
公元前408年,魏文侯派吳起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後,建立了河西郡,之後魏國在河西主要是經營和防守,幾乎都沒有再向西擴張(再向西就是關中腹地了),但是如果魏國控制了河西,那就把秦國勢力遏制在了洛水以西,秦國再無「出頭之日」,所以這也算是秦魏結仇了。
吳起
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,秦國顯然不能忍啊!所以在接下來近一百年的時間裡,秦魏針對河西展開了數次大戰。
秦惠公面對多次失敗後仍然不死心,於是召集全國兵馬,集結了五十萬大軍,立勢必收復失地奪回河西!但是很不幸,他遇到了吳起,在陰晉之戰中,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!
但是有一點很奇怪,魏國已經打敗了秦國的主力,魏軍也深入關中腹地,但是魏國並沒有趁機向西擴張,而是仍然固守河西之地。
很顯然,魏國的擴張戰略已經調整,與其和秦國拚命,還不如去中原打一些小國來得實在!況且秦國大軍只是被擊潰,還有再集結的可能,而陰晉之戰並不像後世長平之戰一樣消滅了敵國的主力。
隨著魏國主力不斷東調,魏國也奪取了黃河以南廣闊的土地,包括後來的都城大梁,而魏國西部地區逐漸的轉為防守了。
但是隨著魏國的不斷擴張,周圍的大國齊國、楚國也都沒閑著,黃河南岸都沒有小國能夠吞併了,大國之間也沒有緩衝,這樣大國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!
馬陵之戰——魏國霸權不再
隨著不斷地擴張以及趙、韓干涉魏國的王位繼承,三晉之間反目成仇,三晉之間報團改為內鬥了,魏國先後兵圍邯鄲、大梁,但是都被另外一個大國——齊國給壞了好事,面對有備而來的齊國,魏國先後敗於桂陵、馬陵,特別是馬陵之戰中,魏國大將和太子申兵戰死沙場,十萬大軍所剩無幾,其中還包括魏國的王牌主力魏武卒!
事情在馬陵之戰後並沒有完,因為有人「趁你病,要你命」。兩年後,秦國大良造衛鞅統率秦國大軍前來攻打河西,魏國最後一支精銳——河西軍也被衛鞅用計消滅了!
這樣的情況下,本來魏國應該不能「囂張」了,但是魏惠王並不那麼想,他並不想放棄魏國當前的霸業,最後跟秦國打了起來,結果魏國西部領土接連喪失。
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,秦惠文王、秦昭襄王對魏國西部領土步步蠶食,魏國西部安邑、河東、河西全部損失殆盡。
戰國中後期魏國東部的擴張
雖然魏國在西部喪城失地,但是魏國在東部面對齊楚趙韓的包圍下卻並沒有被消滅,反而在幾次戰爭中「收穫頗豐」,獲得的土地質量遠遠高於損失的魏國西部領土!
垂沙之戰
戰國中期,齊國強盛一時,此時的魏國淪為二流強國,但是魏國不夠強沒關係,只要站對對於在後面喝湯就行。
公元前301年,齊國以楚國背盟為理由,聯合魏、韓兩國組成三國聯盟大舉進攻楚國,在名將匡章的帶領下,齊、魏、韓三國聯軍勢如破竹,一舉擊潰了楚國大軍,楚國大將唐昧戰死。
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魏國的主將是公孫喜,韓國的主將是暴鳶,他們正是日後伊闕之戰中韓魏聯軍的主將,最後給白起送經驗了……
垂沙之戰中,三國聯軍攻入楚國宛、葉地區,奪取了一大片領土,但是作為主力的齊國卻並沒有佔領這些土地,而是都給韓魏平分了,魏國因此而擴地數百里。
懷王「二十八年,秦乃與齊、韓、魏共攻楚,殺楚將唐眜,取我重丘而去。——《史記》
五國伐齊
齊國齊閔王繼位後,齊國霸權被推上了一個新高度,所謂「人要亡,必先狂」,齊閔王不僅四處征伐把周邊各國得罪了個遍,竟然還吞併了宋國,這就讓各大諸侯又驚又俱了!
因為之前雖然說也有吞併戰爭,但是那些被吞併的諸侯國都是小國,甚至一些被吞併的諸侯國只有一座城池!
而宋國,並不在小國之列,經過宋康王的擴張後,宋國也是一個「萬乘大國」!
眼看著齊國吞併宋國,各國都坐不住了,誰不擔心下一個就輪到自己?於是在燕國的挑頭下,五國伐齊戰爭打得轟轟烈烈,齊國雙拳難敵四手,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,雖然說後來齊國復國了,但是復國的齊國領土是大大縮水的,且不說吞併的宋國保不住,自身淮北的大片土地也保不住!
而這次,魏國又站對隊伍了,仗打贏了,接下來面對的自然是瓜分勝利果實了,齊國本土大部分是被燕國樂毅佔領,但是新吞併的宋國嘛,距離燕國太遠而離魏國卻很近,所以除了宋國北部陶邑之外,大部分領土完全被魏國給吞併了!當然被吞併不僅僅是原宋國領土,泗上諸侯都被魏、楚兩國瓜分了。
五國伐齊後魏國吞併大部分原宋國土地
這樣,魏國的全部領土規模已經幾乎可以和復國後的齊國相比較了!
邯鄲之戰後合縱反攻秦國
長平之戰後,秦國為了穩住局面不步入齊國後塵,所以和趙國簽下城下之盟後就撤兵了,誰知道後來趙國竟然敢不承認盟約,那秦昭襄王自然是不能忍!於是就發動了邯鄲之戰。
雖然趙國主力在長平之戰中已經全軍覆沒,但是如果邯鄲守不住那就要亡國了,所以趙國一面守著都城,一面向四周求救。
也許是因為國讎,也許是因為家恨,邯鄲奇蹟般的守住了!一直等到了「信陵君竊符救趙」到來,里外夾攻之下,秦軍退走。
其他諸侯看見秦軍並不是不可戰勝,於是紛紛加入了聯軍,這樣,合縱大軍又組成了。
合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,秦國抵擋不住,河東、上黨接連丟失。
在這一系列戰鬥下,魏國也算是站對了隊伍「收穫頗豐」!不僅收復了河東郡(短暫收復,後又丟了)還吞併了秦國陶邑(原屬宋國,後被齊國吞併,五國伐齊後歸秦),此時魏國儼然有一種要恢復霸業的氣象!當然這也算是迴光返照了,算是魏國最後的榮光。
總結:魏國在西部擴張阻力越來越大,當時不可能吞併秦國,所以擴張方向轉向中原,轉向泗上諸侯,雖然在西部丟失了領土,但是在東部獲得了質量更高的領土!魏國向東發展從結果上說並沒有錯,但是秦國的崛起在迅速了,對魏國打擊太沉重了,這就導致了擴張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丟失領土的速度。
參考文獻:《史記》《戰國策》《東周列國志》